NEWS
面對特殊的省情,貴州省市兩級公安消防部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把貴陽市花果園社區作為“高大密”社區消防管理的試點和樣板先行先試,通過“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探索破解“高大密”社區消防安全管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貴州特點的現代化消防管理新路子。
前不久,公安部副部長李偉、公安部消防局局長于建華視察調研貴州消防工作時,對貴州近年來在運用大數據手段,探索解決城市高層建筑密集社區、農村重點村寨兩大消防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評價。
讓數據“跑腿”平臺“把脈”
“花果園”被譽為“亞洲第一樓盤”,社區設計入住人口為50萬人,建有高層建筑247棟,具有獨特的“一個樓盤一座城”的鮮明特征,給當地消防治理帶來嚴峻挑戰。
《法制日報》記者在宏立城集團責任人周振宇處得知,該集團作為花果園社區的建設和物業管理單位,2015年投入6400余萬元,先后建成1個專職消防隊、23個微型消防站,招收240名退伍消防兵。去年,由消防部門指導,在運用科技和數據提升消防管理能力,破解社區消防安全管理難題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嘗到了甜頭。
今年2月15日,花果園社區第四微型消防站值班消防員在利用手機軟件檢查該區域消防設施時,發現C區4棟17樓某處水管爆裂,隨后,該站立即出動隊員趕赴現場進行處置。這只是通過社區智慧消防管理平臺發現的一例而已。
據社區智慧消防管理平臺負責人介紹,為實現設施設備監控“無盲區”,該平臺對區域內消防設施、電氣設備、燃氣設施、疏散設施進行24小時監控,一旦發現消防設施、電氣設備、燃氣設施、疏散設施出現異常和故障,將自動通過手機APP通知相關人員第一時間到場修復處置,真正實現了讓數據“跑腿”平臺“把脈”。
對此,花果園社區消防總監、消防安全管理人何踐深有感觸,“以前檢查消防設施要一個點一個點去看,整個社區全部檢查一遍至少需要一個月,還不一定能檢查到位。現在在手機上就能看到設施狀況,效率提高了,效果也更好了。”
讓數據“甄別”平臺“指揮”
今年6月17日14時42分,花果園社區Q區1棟某房間有兩個煙感器報警,該區專職消防隊通過手機APP調度專職消防員,于當日14時45分到達現場,僅僅用了不到3分鐘。處置完畢后,經調查得知,原來該業主在家燉肉,出去時忘記關火導致鍋被燒干引燃灶臺,產生大量煙霧引發報警。
該業主接受記者采訪時后怕地說,“那天,當我接到家里著火的電話后,眼前頓時一片漆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家的,進門后看到火已經撲滅,沒什么損失后,才放下心來,真不敢想象當時如果沒有報警會是什么后果!”
花果園社區消防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實現平臺火情處置“無差錯”。該平臺在火災報警探頭報警后,首先確認是否發生火警、火警信息和地理坐標,火警確認后將自動向調度終端和公安消防指揮中心推送火警信息;然后通過手機APP和調度裝置,發送指令調集在場工作人員撲救初起火災,就近調度消防力量趕赴現場處置;最后系統通過社區公共服務APP向著火建筑內群眾發送火警信息,提示疏散注意事項,通知物業管理人員趕赴現場引導疏散,確認是否有人員被困。
據統計,社區物業管理企業依托社區智慧消防管理平臺開展消防檢查巡查以來,通過數據“甄別”,及時發現和消除電氣安全隱患276處、燃氣安全隱患137處、消防設施故障511處,勸阻和制止占用堵塞疏散通道、擅自關閉安全出口、埋壓圈占消防器材、擅自停用消防設施等違規行為1185起,消防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同時,通過平臺運行指揮,花果園社區高層建筑消防設施故障維護響應時間從原來平均超過兩天縮短到現在的3小時,設施完好率從50%上升到98%,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平均火警響應時間由1分40秒縮短到55秒,到場時間由5分10秒縮短到兩分35秒,達到了“1分鐘出警、3分鐘處置”的應急聯動要求,實現了消防“打早、打小、打了”。
“以前出警要靠電話逐級通知,容易耽誤時間,現在火警信息直接推送到我們手機上,出警速度要快得多,3分鐘以內就可以趕到現場,及時撲救初起火災。去年以來,我們出警256次,沒有讓任何一起火災蔓延擴大。”花園社區微型消防站隊員孫府深有體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