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家知道,發生火災,必報火警,一定要說清燃燒的物質、具體位置、火勢大小等具體信息,一旦說不準確,就可能貽誤救火時機。
那么,怎么才能讓消防隊員及時準確了解到火情信息?又該怎么樣把火災隱患迅速消除呢?今天,我們先從一個報警電話說起。
2017年3月26日早晨,湖北省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指揮中心接到了一個119火警電話。報警人說在步行街,但是具體地點卻說不清楚。
掛斷報警人電話之后,消防支隊指揮中心系統自動推送了一條請求關注e+119微信報警公眾號的短信通知。
報警人說:“關注了宜昌消防指揮中心公眾號,微信直接定位給他了,他就叫我發個現場視頻或者照片,我就照了個黑煙(的照片)。”
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指揮中心副主任王升說,根據報警人發的照片,判斷為高層建筑的二級火警,工作人員就在e+119上進行了一鍵式調度。
王升介紹,e+119警情處理云平臺的主要功能是通過互聯網、微信的方式接收現場報警信息,報警人通過微信關注“e119”公眾號后在報警的同時可以實時上傳災害位置、現場圖片、視頻短片等種現場信息,解決了通過電話報警所存在的地點定位不準、地方語言難懂、現場情況不清等問題。
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指揮中心迅速調集了距離火點最近的西陵執勤點,調集了高層建筑火災撲救所需要的排煙、破拆的器具器材,又通過智慧消防信息應用系統,把著火建筑在地圖上進行定位,查看建筑的人員信息,發現了其中的一位獨居老人。
智慧消防信息應用系統是基于城市大數據平臺,共享政府其他部門現有數據,建立一個跟消防工作相關的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里能查詢到以任意一個點位為圓心、200米以上范圍內的建筑、消防設施等信息。
這些信息通過e+119警情處理云平臺發送到了參戰中隊的手持終端上,讓他們提前掌握情況,在開展滅火救援時對一些無法自救的人有針對性地救援。
因為報警和救援行動及時,火勢被控制在了起火點房屋內,沒有造成蔓延,而且被迅速撲滅,被困人員也被成功救出。
這次救援行動應該說非常成功,而這個成功的背后也有e+119警情處理云平臺和智慧消防信息應用系統的功勞。
e+119警情處理云平臺和智慧消防信息應用系統是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智慧消防”工作模式系統架構中的一部分。
簡單地說,“智慧消防”就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來為消防工作服務。
消防工作包含火災防控和滅火救援,而消防設施是否完好是火災防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檢查內容,過去,只能靠消防人員對消防重點單位進行拉網式的排查和重點抽查,消防部門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不說,還很難杜絕消防重點單位的造假現象。
能不能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解決這個問題呢?
劉江是宜昌大洋百貨有限公司工程物業部的工作人員,每天一上班,他和同事都要對大樓里每一處消防設施進行巡查。
劉江介紹,他們項目共有1526個點位,3天巡檢一遍,相當于一天巡檢300多個點,巡檢內容包括:煙感、消防栓、滅火器、防火卷簾門、防火通道門、消防廣播等。
每檢查一處消防設施,劉江都要用手里的一個掃碼器對著設施上的條形碼掃一下。劉江說,每一個消防設施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條形碼,里面包含著這處消防設施的編號、所在位置、需要檢查的內容等相關信息。通過掃碼,這些信息就會在劉江的手機顯示出來。巡查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什么問題,劉江可以通過“消防巡查”的手機應用上傳故障設施圖片。
巡查中,劉江看到一個消防栓里的水帶、水槍沒在,他說:“這個是昨天我們公司內部進行了一個消防培訓,從消防栓里拿了一卷水帶跟槍頭進行現場教學。這個我會及時進行拍照,馬上上傳。”
負責維修的工作人員在收到問題信息之后,很快就把消防栓里的水帶送了過來。
宜昌大洋百貨有限公司工程物業部經理周志剛說:“我的管理APP上面同樣會收到相關反饋的信息,就會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我們的維修工作人員,根據現場情況進行維修檢查。”
不僅管理人員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宜昌市消防支隊指揮中心的電腦系統也實時顯示并記錄了這個過程。
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防火監督處處長李靜波說:“我們把大洋百貨點開,來看一下巡查記錄。今天10點17分,巡查人劉江,發現有一個室內消火栓異常,水帶、水槍遺失,他所在的部位就是7通道旁邊,這都進行了實時的記錄。然后我們還可以看到他有沒有維修。我們把今天的時間點開,顯示隱患已經整改完畢了。”
李靜波處長正在使用的這套系統叫消防管理云服務系統,這套系統也是“智慧消防”工作模式系統架構中的一部分。
目前宜昌市城區的1100家高危單位和重點單位都已經全部接入了消防管理云服務系統。
這套系統利用了物聯網技術,對消防重點單位各類消防設施的日常巡檢和整改情況進行可視化的監督,保證消防設施的完好,隨時能投入使用。
“從2012年我們開始依托宜昌智慧城市建設,主動把智慧消防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當中,經過近5年的建設和完善,智慧消防給我們的消防工作帶來了一些變化,比如消防工作基礎信息更加精密,消防責任更加精細,火災防控更加精確,滅火救援更加精準,宜昌市的火災形勢這幾年也整體穩定。”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隊支隊長金建立說。
3
不僅僅是宜昌,目前,全國280多個“智慧城市”試點,已經有217個將“智慧消防”納入其中。
江蘇省南通市是一個化工大市,有400多家化工企業,過去,化工企業一旦發生火災險情之后,企業需要幾分鐘的時間,現場確認再報警,而對于火災救援來說,這幾分鐘卻意味著完全不同的救援結果。
南通某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對整個生產環節有嚴密的監控,整個生產廠區近兩萬個傳感器實時將各類數據傳到控制室,預警和控制系統也很完備,但是,在2016年的年底,事故還是發生了。
公司安全環保部經理助理張軍介紹,當時,一個儲罐里邊存放有不穩定的化學物質,在里面發生反應,導致超溫超壓,處置過程中儲罐撕裂,里面的化學物質流淌出來,發生自燃。消防支隊接到報警電話到現場進行處置。這個過程大概在五分鐘到六分鐘左右。
因為救援處置得當,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也沒有造成環境污染,但是,企業的生產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怎么才能讓消防部門在第一時間甚至比生產企業更早地感知到火災風險呢?
公司從總部請來專家和南通消防支隊領導到現場分析討論,嘗試找出一個方法,縮短從事故到報警的時間。
南通市公安消防支隊支隊長胡庚松介紹:“能不能通過生產工藝的數據,提前進行預警,我們就把這個想法向省消防總隊進行了匯報,總隊十分認可和支持,派出了大數據專家和我們一起分析建模,建成了化工單位風險監測預警系統。”
化工單位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能及時發出預警,關鍵在于數據。
化工生產企業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一般都會在生產線上安裝大量的傳感器實時搜集各種數據,對生產環節進行監測和控制。
經過篩選,將溫度、壓力、濃度等跟消防相關的數據與消防部門指揮中心實時共享,預警系統通過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研判,第一時間對可能的事故風險發出預警。
南通市公安消防支隊大數據研判中心主任張于向記者介紹:“這個就是我們的化工單位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可以看到,左側是目前實時接入的化工單位情況,右側是實時發生預警的化工單位的情況。針對預警情況,我們分為了一、二、三級預警,并且針對每一級預警在模型中產生如何進行應對的措施。”
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長杜蘭萍表示:“我們要充分地積極地運用大數據,物聯網這樣的先進的科技信息化技術,來提升火災防控水平。引入了智慧消防這種模式以后,一方面可以大大地提升消防部門的消防監督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會單位的自我管理水平,還可以提高消防部隊滅火救援的有效性和科學化水平。”
不管是e+119警情處理云平臺、“消防巡查”手機應用,還是消防部門與企業共享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等等,這些都離不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離不開智慧城市的建設。
火災無情,安全有方。
當消防遇到“智慧”,防控火災就會更加精準、及時、高效。
據了解,目前,智慧消防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有很多問題和瓶頸需要破解,還需要不斷地大膽探索、轉型升級,讓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更加有效及時的保障。